连跌三年,换帅求生被同行排挤的巨头
德系豪车三巨头BBA,格局被改写了。 曾经的德系车老大、老板和领导们最爱的奥迪,如今风光不再。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,在中国,奥迪的销量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下滑,在年更是直接下滑10%,比奔驰宝马平均少了10多万辆。 不光是消费者看不上奥迪,就连德国的同门——奔驰宝马也不待见他。 11月30日,奔驰和宝马在4年之后再度“合体”,决定一方出资50%,打造中国“超级充电网络”。 明面上,是德系豪车强强联手,对抗中国新能源势力。 私下里,其实就是奔驰宝马不带奥迪玩。 要知道,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市场地位,10年前的奥迪,可是奔驰宝马的绝对老大,要在当时“BBA”应该写作“ABB”。 但如今的奥迪,却难以再现往日荣光,不仅销量被吊打,存在感也在日薄西山。 几年间,奥迪究竟怎么了? 被中国“后生”干掉, 奥迪面子碎了一地 这几年的奥迪,可谓命途多舛。 不仅去年销量被“B+B”吊打,今年8月份,在国内30万元以上的豪车销量数据中,甚至被后辈理想拉开了差距,屈居全国第四。 有笑话称,以后BBA直接改成BBL得了。 奥迪的惨,外人看在眼里,自己人急在心里。 奥迪一着急,就选择给自己来招狠的。 都知道今年电动车行业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,但要论放血打折,奥迪才叫一个狠。 官方显示,奥迪全系车型一直在降价,A6L降价幅度高达9万左右,Q5L甚至高达10万。 根据2月份的数据,奥迪的平均成交价格为33.91万,不仅低于奔驰宝马,也低于理想和蔚来。 降价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,有不少消费者都对20万不到的奥迪流哈喇子。 奥迪降价,并不是单纯地调低售价,连带着部分车型的配置也一并做了减法。 被奥迪寄予厚望的A7L,就在上市之前就开始降价减配,减掉了LED大灯等各种豪华配置,最终降价幅度高达8万元左右。 降价减配的优点非常明显:毛利率直线上升,去年奥迪营收利润增长了将近40%,正是减配减出来的。 虽然降价求生是车企遇到销量难题的一贯做法,但是对奥迪来说,降价的成果不好说,但却让自己的面子碎了一地。 从年开始,奥迪的销量分别为72.62万辆、70.13万辆、63.55万辆,下滑态势明显。 不好买的原因也很简单:消费者不认你的“豪华”招牌了。 有不少人认为,减配的奥迪失去了以往的逼格,不再坐拥“豪车”的名声。 而奥迪自己的一系列迷幻操作,更是让已经崩坏的口碑碎地更加彻底。 去年5月份,奥迪的宣传片《人生小满》上线没几天,就被爆出一字不差地抄袭某博主的原创。 一时间,奥迪广告抄袭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,就连《人民日报》都下场“锤”了奥迪。 事发后,奥迪立刻下架、道歉、整改三步走,但还是堵不住网友的口诛笔伐。 一个在中国耕耘了将近30多年的顶级豪车品牌,却在营销方面犯下这么低级和恶劣的错误,简直太匪夷所思。 总而言之,奥迪这波迷惑操作,把自己“高端豪车”的滤镜砸得粉碎,想要再讨年轻人欢心,可太难了。 年,奥迪CEO杜思曼离职,成为奥迪近几年颓势的“背锅侠”。 但奥迪的病,一时半会还治不好。 30年销冠, 是怎么被慢慢拉下神坛的 年前的奥迪,在中国汽车市场完全可以横着走。 当年,奥迪以57万辆的销量,蝉联了第三十年的销冠宝座,奥迪也成了BBA里率先突破50万辆大关的品牌。 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的奥迪,很早就打通了公务用车这一渠道。 从最早的奥迪到后来的奥迪A6,可谓是逼格渠道两手抓,奥迪端稳了铁饭碗。 但在年之后奥迪由盛转衰,主要原因,莫过于两点: 1、依赖老本,被风口抛弃。 在年,国家推出公务车选购限制,18万元以上的轿车都无法进行采购。 消息一出,作为“公务车”的奥迪自然就被看衰不少,甚至有国外媒体认为奥迪的销量将会立减10%。 虽然奥迪针对这一禁令,推出了“减配”版本的A6,但“公车”的招牌还是大打折扣。 奥迪不得不另寻出路,除了传统的高端、公务用车外,给自己另寻标签。 但奥迪在年轻化的路上,一直都走得不太顺利。 相比于宝马拿出的Mini,奔驰拿出的Smart系列,奥迪的主力车款仍然是“黑大重”的A6和A4系列等。 而新能源汽车的大行其道,更是给奥迪了致命一击。 奥迪在年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纯电车e-tron,现如今奥迪的电动汽车虽然种类齐全,但是销量却异常惨淡。 今年的上半年,奥迪总共在国内出售了辆纯电车,以微弱劣势败给了成立没几年的理想。 奥迪不要说重现燃油车荣光了,连蔚小理都打不过。 面对着尴尬局面,奥迪的顶头上司,大众集团的CEO奥博穆早就看不下去了。 面对奥迪的颓势,他直接开喷:“奥迪品牌落后于竞争对手,特别是在电动车领域在中国市场毫无竞争力。” 2、战略混乱,油电不可兼得。 年,奥迪和上汽集团合作成立了上汽奥迪,自此之后,国内的奥迪变成了两家。 很多车主都对两个奥迪同时存在的局面感到很迷惑,在车主间,如何区分“南奥迪和北奥迪”也成了买奥迪之前的必修课。 其实,南北奥迪的产品策略和定位都有所不同。 上汽奥迪着重新能源汽车开发,采用的是直销模式,全面朝新品牌的模式靠拢。 而一汽奥迪掌握着“命根子”燃油车,采用经销商模式,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个奥迪。 奥迪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:一手油车,一手电车,两不耽误。 但现实情况却很打脸:越想两手抓,越是抓不住。 在此之外,一汽奥迪和一汽大众又在年成立了新的“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”,也是专注于新能源汽车。 这样一来,原本“南电北油”的奥迪局面又被打破,奥迪给消费者的观感,将会更加割裂。 今年,奥迪为了重塑业绩,还推出了“南北合并”的做法,也就是将一汽奥迪的总部迁往杭州,针对南北奥迪进行了渠道整合。 奥迪这种“分了又合”的状态,对高度内卷的汽车行业来说,无疑是一种内耗。 连劲儿都使不到一起去,如何才能卷出头? 着急上火的奥迪, 决定刮骨疗毒 为了摆脱颓势,奥迪选择了“刮骨疗毒”。 其实,奥迪很明白自己输在哪儿了,就是电动化效率太低,跟不上潮流。 而电动化又何谈是一件容易的事呢。 就拿奥迪的主打电动车款Q5e-tron来说,有人吐槽它就是“在Q5的壳子里装个电机”,跟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相比,不够智能,也不够科技。 有业内人士认为“奥迪还在拿做燃油车的思路做电车。” 言下之意,奥迪还是不敢踏出自己的舒适区。 在经过数年的低迷后,奥迪明白了一件事:不彻底改头换面,很难适应新时代。 年,奥迪发布的官方计划显示:奥迪将在年全面转型生产电车,不再生产燃油车。 不光如此,奥迪还承诺将公司三分之二的营收用于电动化和数字化的研究。 都知道奥迪想要刮骨疗毒,但没想到奥迪这波堪称“开号重练”。 今年7月份,有消息称奥迪将和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(IMMotors)达成合作,奥迪将直接购买对方的电动车平台。 虽然没有后续消息,但找中国企业合作,无疑是奥迪“弯道超车”的最好机会。 奥迪明白,在电动车领域尝试了那么久,自己的技术短板一时半会无法迅速补齐,找后起之秀“抄作业”,既不丢人,也没毛病。 一汽奥迪还在中国长春兴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,也就是前文中的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,总投资超过亿,并且能年产15万辆。 至于奥迪的成果如何,相信市场会给出答案。 但奥迪这刀子突然下这么狠,这种破釜沉舟的态度,让人不禁疑惑:为什么不提前入局呢? 以奥迪的品牌认知和市场地位,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塑品牌,如果早上几年,那将会是“降维打击”一般地存在。 而如今,消费者已经被特斯拉、比亚迪和蔚小理们教育成熟了,再想入局,难度太高。 其实,奥迪不是不想入局,而是一直在纠结。 从90年代起,奥迪可谓是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发展、壮大和成熟。 奥迪不仅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生产经验和技术,也带来了世界顶级的汽车设计。 一汽集团著名的“红旗吉星”,正是在大量借鉴和模仿奥迪之后诞生的“平民高级轿车”作品。 此后,奥迪引入A6系列,以及更加平民的A4,更加新潮的跑车TT,每次都能引发国内汽车市场的“地震”。 年时,奥迪的影响力还是独树一帜,当年Q5上市,有疯狂的车主为了早一点开上车,还冒险砸碎了4S店的玻璃。 而拥有这档影响力的奥迪,自然很难放下自己赖以为生的“豪车”标准:宽车距、大排量、优雅的外形和强劲的动力。 但如今,“豪车”的定义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。 更智能的系统、更舒适的驾驶体验,在软实力上内卷,已经成为现在“豪车”的新行规。 是否要放下过去自己一手缔造的“豪华概念”,认同新的市场规律,一直都是奥迪纠结的点。 奥迪的Slogan是“突破科技,启迪蔚来”,但不肯放下“老钱”姿态的奥迪,可谈不上什么“突破和启迪”。 结语: 年,奥迪在中国的销量高达64万辆,占据了全球销量的40%。 中国市场,一向是奥迪战略中的“主战场”之一。 如果没能在中国市场卷赢“蔚小理”们,那别说叫板奔驰宝马了,能不能保住品牌一贯的地位都是难事。 吃惯了时代红利的奥迪,能不能扛过这波“劫难”还很难说。 能放下身段向中国车企寻求合作,也证明了奥迪并非一直冥顽不化。 放不下过去的执念,就没法迎接新风口的冲击。 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 #百家帮扶计划#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yiqisx.com/yqbj/12021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选址日报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落户长春京东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